四川“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印发:电力装机目标、水电和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定了!
日期:2022年03月08日 | 浏览次数:10230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和创新跨越的关键期。
总体要求
★ 基本原则
清洁低碳、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确保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推动清洁替代,推进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改变粗放能源消费方式,有序有力有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惠民利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补强民生供能短板,加大对多样化能源需求的保障力度,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
改革创新、协同高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 提升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源网荷储一 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筑牢底线、保障安全
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危机意识,发挥能源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适度超前发展,切实增强能源 安全保障能力。补齐能源战略储备和应急调峰短板,不断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 发展目标
能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2025 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约2.57亿吨标准煤。全省电力总装机1.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左右,火电装机2300万千瓦左右(包括煤电、气电、 生物质发电等)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200万千瓦。天然气产能产量稳步提升。
清洁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 88% 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42% 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 19% 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任务,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量率先达峰。
能源利用更加安全高效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 能耗降低达到国家要求,能源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储备保持合理规模,生产和运行安全水平持续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用能品质不断提升
能源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均生活用电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 获得电力” 服务 水平整体提升,农村能源供应质量和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将取得决定性进展,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得到广泛推行,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
统筹推进电源建设
★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重点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
着力优化水电结构, 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统筹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发挥水电站在防洪、蓄水保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综合作用,深化大渡河流域水电综合管理试点
建成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杨房沟、双江口、硬梁包等水电站,继续推进叶巴滩、拉哇、卡拉等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旭龙、岗托、奔子栏、孟底沟、牙根二级、丹巴等水电站
“十四五”期间核准建设规模1200万千瓦以上,新增投产水电 装机规模2400万千瓦左右
★ 加快发展新能源
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重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 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盆周山区风电开发
开展实证实验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储能试点项目建设,推进 整县(市、区) 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川西等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
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
按照国家规划安排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支持乐山、成都、眉山晶硅光伏产业发展
“十四五” 期间新增风电6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1000万千瓦以上
★ 持续推进火电结构优化
结合全省气源分布和负荷增长情况,布局新建一批燃机电站项目,支持工业园区燃气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建设
建成投产在建煤电项目,不再新核准建设煤电项目
推进煤电机组技术革新,降低供电煤耗
鼓励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试点利用富氧燃烧技术提高火电机组调峰能力,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管理
推动电网提档升级
★ 统筹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建设
结合水电和多种能源外送需求,统筹建设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
建成雅砻江中游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研究规划与西北电网联接第二通道
研究布局藏东南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入川接续转送特高压工程
优化提升向家坝至上海、锦屏至江苏、溪洛渡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利用率
★ 加快推进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
加快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增强甘孜、阿坝特高压交流站电力汇集能力,缓解川西水电送至成都等负荷中心通道瓶颈制约
根据攀西地区水电和新能源大规模投产进度,规划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 优化省内主网架结构
结合特高压交流布点,完善四川电网500千伏主网架,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整体提高四川电网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实施白鹤滩送出加强500千伏工程,化解系统性风险,提高送电能力
实施攀西电网加强改造工程。优化布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送出通道,实施500千伏输变电加强工程,满足川西新能源加快发展需要
建设成都、资阳、内江、川东北等燃机调峰电站接入系统工程
配合川藏铁路等重点铁路工程建设,推进电气化铁路牵引站建设
推动成都都市圈、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电网建设
加强 220 千伏、110千伏网架和联网工程建设,推动220千伏电压等级电网接入公平开放,促进省属电网和国网四川电网融合发展
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
★ 建设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
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 勘探开发,实施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行动方案,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
加大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下二叠统、川西雷口坡组、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层系勘探力度
加快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川西和川中致密气藏、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川西致密气田以及长宁、威远、泸州等区块产能建设,稳定主产区产量,开发接续区块
到2025年,天 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
★ 大力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省内油气输送管网建设,围绕主要产气区、消费区和薄弱区,统筹优化管网布局,构建供应稳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输配系统
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和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工程、攀枝花—凉山等天然气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达州、雅安、乐山、泸州、巴中等末端区域供气管网, 布局南向管道并适时建设
规划新增成品油入川管道,到2025年,形成输气能力700亿立方米/年
★ 扩大天然气利用
提升城乡燃气普及率,发展燃气采暖。积极调整工业燃料结构,鼓励玻璃、陶瓷、建材、机电、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实施天然气燃料替代
科学布局 LNG 加注站、压缩天然气( CNG) 加气站,推进长途重卡等交通领域燃料气化改造
★ 统筹规划涉电用气,促进天然气综合利用
优化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快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提升资源转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推进煤炭清洁化生产利用
★ 推进煤炭绿色开采
坚持“限小扶大、增优减劣” ,培育扶持先进优质煤矿产能,保持合理有效产能规模
推进煤矿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实施煤矿智能化改造,示范引领带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创新与装备推广应用,提升煤矿优质产能比重,稳定民生用能和煤炭兜底保障生产供应水平
到2025年,优质产能煤矿产量比重达到 50% 以上
★ 深化煤炭清洁利用
引导耗煤行业节能降耗和用能替代,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高效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应用,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矿区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高效洗煤、配煤和型煤综合利用技术,探索煤炭地下气化清洁开发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煤炭清洁运输和流通环节清洁监管,在煤炭消费重点地区开展煤炭清洁化利用试点示范
到2025年,煤炭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率达到85%以上
★ 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
健全资源综合开发协调机制,优化筠连和古叙矿区资源开发时序,提升煤层气产业化水平
探索芙蓉等矿区关闭煤矿残存煤层气资源开发,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强化煤层气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煤矿井上下立体化联合抽采瓦斯试验示范
到2025年,煤层气( 煤矿瓦斯) 抽采量5亿立方米,利用量4亿立方米
加强能源安全储备和风险管控
★ 增强油气储备能力
加强全省天然气应急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推进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布局,建成以地下储气库为主、地面 LNG 储罐为辅的
天然气储气设施
到2025年,全省建成储气能力32亿立方米(含
地方政府和下游企业应具备的储气能力11亿立方米) ,建成国家
西南天然气储备基地
加强成品油储备能力建设,落实企业储备主体责任
规划布局国家航油储备基地
★ 健全煤炭储备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
的煤炭储备体系推动煤炭跨省合作,稳定省外煤炭调入
结合煤炭产供需和运输通道等情况,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健全煤炭
储备动用及监测检测等制度
到2025年,煤炭静态储备能力达到450万吨以上
★ 强化电力安全与应急保障
着力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建立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形成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优先在负荷中心、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基地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优化电力调度机制逐步实现风光水互补联合调度及流域梯级综合调度
加强重点城市和用户电力供应保障,推动成都市建设坚强局部电网
建立应急会商机制,加强极端情形下电风险管控,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完善省级及各地区“ 黑启动”方案,提高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处置和电力设施抵御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
★ 完善能源风险管控体系
高度重视防范化解能源安全重大风险,建立全过程闭环监管
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强化供需预警预测,提高形势分析研判与指挥调度能力,提升能源安全风
险管控水平
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 原则,加强油气管网等能源设施保护
强化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
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 持续推进节能降碳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度,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快构建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
鼓励工业领域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持续推进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组织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城镇节能降碳示范、煤炭减量替代等重点工程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 行动,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实行重点
用能单位分级管理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计划
研究编制能源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推进能源分行业分步达峰
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 积极推进电能替代
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供暖供冷、家居家电等领域因地制宜推进电能替代,不断提高电气化水平
持续扩大电能替代规模,重点在燃煤(油、柴) 锅炉窑炉、
港口岸电、电烤烟、电火锅、机场桥载、冰蓄冷、电驱钻井、电驱压裂
等领域实施一批电能替代工程
全面优化充( 换) 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全省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充电桩12万个,总充电功率220万千瓦,满足电动汽车出行需求。
★ 促进分布式能源推广应用
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建筑楼宇、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分布式天然气、分布式新能源,实现冷热电能源就地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能效水平
稳步推进户用光伏发电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新分布式能源发展机制,完善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政策,推进分布式能源公平接入,
鼓励多种市场主体探索分布式能源商业运作模式
培育能源新技术新业态
★ 推动传统能源装备技术升级
持续完善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体系,着力提高传统能源装备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聚焦大容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发电、超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全球领先高效清洁燃煤发电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设备、大型压缩 / 液化天然气(CNG/ LNG)成套设备等领域,围绕核
心材料、核心设备、关键零部件等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能源装备整体性能
★ 促进氢能及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以氢能、新型储能为重点,着力推动新兴能源技术装备发展,
围绕关键技术、核心材料、装备制造等短板弱项,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对接国家氢能规划,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推动氢能技术在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支持成都、攀枝花、自贡等氢能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氢燃料电池多场景应用
推动大规模、大容量、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化学储能技术发展,探索推进化学储能在电源侧、
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商业化应用,不断提升化学储能电站全生命
周期安全管理水平
开展飞轮储能装置技术研发应用
加快阿坝州、甘孜州锂资源开发利用,支持成都、遂宁、宜宾锂电产业基地
建设。
★ 推进智慧能源发展
纵深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智慧能源体系
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
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集成融合,开展面向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新业务应用与增值服务,建立基于能
源大数据的行业管理与监管体系
开展智慧能源试点示范
★ 优化能源产业创新环境
不断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能源科技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促进能源领域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和实证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先进能源技术成果向商业化应用转化
积极支持相关高等院校、能源企业在川设立能源科研机构,鼓励通过细化落实知识产权、资金、税收、金融
相关配套政策等措施,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在川落
户,推动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相关能源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项目合作,推动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
★ 增强城乡能源普遍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城乡配电网智能化、安全性改造,逐步建成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坚强配电网,巩固提升配电网络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配网供电智能化水平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切实消除薄弱环节,构建“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 的农村地区电力网络,强化民生供电保障能力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推动
“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居民和低压用户用电报装零审批、零上门、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事、省力、省钱服
务,推动我省用电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实施好两项改革
“后半篇”文章涉改乡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增强独立光伏供电地区供电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 宜 管 则 管、宜 罐 则
罐” ,有序提升天然气终端覆盖水平
★ 提高农村能源清洁利用水平
强化乡村振兴能源保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
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建设,促进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
积极推进我省黄河流域农牧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探索开展低碳零碳村镇试点示范与推广,促进农村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 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强化企业责任,严控新生沉陷
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存量问题,持续改善矿区民生
推进沉陷区居民避险安置,完善安置区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
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
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依法合理利用沉陷区土地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平台,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推进能源合作
推动川渝能源一体化发展
协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能源规划、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
根据川渝两地电力源网荷储特性、主网架构建、电力流向优化等情
况,加强川渝省( 市) 间电力互济和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 页岩气) 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发挥长宁—威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作用、安岳气田等常规天然气主产区建设支撑作用,打造川渝天然气生产基地
着力建设川渝一体化煤炭保供体系,建立煤炭储备应急保障机制
持续加强区域合作
扩大和深化区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能源技术、能源运输等方面合作,与浙江、江苏、上海等能源需求中心加强战略合作,与相关受端地区签订体现可再生能源“减碳价值” 的送电协议,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性送电机制
推动与西藏、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周
边省(区) 能源合作
加强与西北煤炭供区合作
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能源高端产业聚集区,围绕建链、补链、
强链、延链,开展清洁能源产业精准招商与产业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加强与欧洲、东亚、东盟等的能源
科技和产业合作,支持省内能源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
鼓励在川能源开发企业、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消纳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能源装备国产化水平
支持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 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开展
双边多边合作,对接国际资本,拓展能源市场
建立健全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加快建立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格局
推动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
继续培育售电侧主体,巩固并扩大全省
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成果
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支持第三方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
优化中长期交易组织,建立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价格衔接机制,抓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
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深化输配电
价改革,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研究建立燃煤火电容量市场化补偿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探索龙头水库电站两部制电价机制,保障水电可持续发展
落实抽水蓄能项目两部制电价政策,研究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两部制电价
有序推进县级农网体制改革和独立供区、小水电供区移交划转
开展油气体制综合改革
进一步完善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并加快在页岩气主产区推广,积极拓展到致密砂岩气等领域
推进油气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央地建立合资企业,在资源地就地注册组建省级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推进油气管网独立规范运营,探索省级管网以市
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公司
探索储气设施投融资和运营模式新机制,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合资建设地下储气库
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和储气调峰等辅助服务价格机制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
创新能源宏观调控机制,推动规范有序开发和项目投资建设
加强能源行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能源行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进程,提高行业管理效率
强化资源、环境、安全等
技术标准,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加强对能源市场主体行为的持续性动态监管,防范安全风险
提高能源领域法治意识,推动能源行业依法行政
加快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
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各司其职,加强政务服务和监督管理,及时协调解决
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按照部门职能职责推进相关工作
各市(州) 政
府和能源企业要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
点任务,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能源产业布局、重大能源项目建设、项目审批等应以本规划为重要依据
落实约束性指标目标责任,确保全面完成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交通
运输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制定实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
能源等能源行业专项规划或方案,在发展目标、项目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有效衔接
加强政策支持
加强试点示范和政策统筹,完善能源发展相关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落实有关税费支持政策,推动能源安全储备、能源转型等重点任务实施
完善用地政策,加强能源重大项目实施保障按照“三线一单” 管控要求,加强空间管控,统筹处理好自然保护
地、生态保护红线与能源开发的关系
坚决落实环境影响评估措施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能源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油基岩屑危险废物处置标准,加强资源化利用
强化安全生产
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能源企业主体责任
编制完善能源行业防汛抗旱、暴雨洪涝巨灾抢险处突、地震灾害等应急预案
抓好能源项目安全和质量监督管理,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做好新型储能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水平
健全完善隐患排查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 机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撑水平
完善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评估,建立能源规划实施监管体系,重点监管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建立规划实施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根据本规划统筹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公众参与,提高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水平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能源发展改革和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和创新跨越的关键期。
总体要求
★ 基本原则
清洁低碳、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确保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推动清洁替代,推进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改变粗放能源消费方式,有序有力有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惠民利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补强民生供能短板,加大对多样化能源需求的保障力度,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
改革创新、协同高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 提升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源网荷储一 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筑牢底线、保障安全
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危机意识,发挥能源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适度超前发展,切实增强能源 安全保障能力。补齐能源战略储备和应急调峰短板,不断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 发展目标
能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2025 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约2.57亿吨标准煤。全省电力总装机1.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左右,火电装机2300万千瓦左右(包括煤电、气电、 生物质发电等)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200万千瓦。天然气产能产量稳步提升。
清洁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 88% 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42% 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 19% 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任务,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量率先达峰。
能源利用更加安全高效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 能耗降低达到国家要求,能源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储备保持合理规模,生产和运行安全水平持续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用能品质不断提升
能源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均生活用电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 获得电力” 服务 水平整体提升,农村能源供应质量和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将取得决定性进展,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得到广泛推行,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
统筹推进电源建设
★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重点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
着力优化水电结构, 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统筹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发挥水电站在防洪、蓄水保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综合作用,深化大渡河流域水电综合管理试点
建成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杨房沟、双江口、硬梁包等水电站,继续推进叶巴滩、拉哇、卡拉等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旭龙、岗托、奔子栏、孟底沟、牙根二级、丹巴等水电站
“十四五”期间核准建设规模1200万千瓦以上,新增投产水电 装机规模2400万千瓦左右
★ 加快发展新能源
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重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 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盆周山区风电开发
开展实证实验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储能试点项目建设,推进 整县(市、区) 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川西等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
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
按照国家规划安排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支持乐山、成都、眉山晶硅光伏产业发展
“十四五” 期间新增风电6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1000万千瓦以上
★ 持续推进火电结构优化
结合全省气源分布和负荷增长情况,布局新建一批燃机电站项目,支持工业园区燃气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建设
建成投产在建煤电项目,不再新核准建设煤电项目
推进煤电机组技术革新,降低供电煤耗
鼓励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试点利用富氧燃烧技术提高火电机组调峰能力,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管理
推动电网提档升级
★ 统筹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建设
结合水电和多种能源外送需求,统筹建设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
建成雅砻江中游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研究规划与西北电网联接第二通道
研究布局藏东南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入川接续转送特高压工程
优化提升向家坝至上海、锦屏至江苏、溪洛渡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利用率
★ 加快推进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
加快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增强甘孜、阿坝特高压交流站电力汇集能力,缓解川西水电送至成都等负荷中心通道瓶颈制约
根据攀西地区水电和新能源大规模投产进度,规划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 优化省内主网架结构
结合特高压交流布点,完善四川电网500千伏主网架,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整体提高四川电网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实施白鹤滩送出加强500千伏工程,化解系统性风险,提高送电能力
实施攀西电网加强改造工程。优化布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送出通道,实施500千伏输变电加强工程,满足川西新能源加快发展需要
建设成都、资阳、内江、川东北等燃机调峰电站接入系统工程
配合川藏铁路等重点铁路工程建设,推进电气化铁路牵引站建设
推动成都都市圈、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电网建设
加强 220 千伏、110千伏网架和联网工程建设,推动220千伏电压等级电网接入公平开放,促进省属电网和国网四川电网融合发展
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
★ 建设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
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 勘探开发,实施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行动方案,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
加大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下二叠统、川西雷口坡组、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层系勘探力度
加快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川西和川中致密气藏、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川西致密气田以及长宁、威远、泸州等区块产能建设,稳定主产区产量,开发接续区块
到2025年,天 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
★ 大力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省内油气输送管网建设,围绕主要产气区、消费区和薄弱区,统筹优化管网布局,构建供应稳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输配系统
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和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工程、攀枝花—凉山等天然气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达州、雅安、乐山、泸州、巴中等末端区域供气管网, 布局南向管道并适时建设
规划新增成品油入川管道,到2025年,形成输气能力700亿立方米/年
★ 扩大天然气利用
提升城乡燃气普及率,发展燃气采暖。积极调整工业燃料结构,鼓励玻璃、陶瓷、建材、机电、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实施天然气燃料替代
科学布局 LNG 加注站、压缩天然气( CNG) 加气站,推进长途重卡等交通领域燃料气化改造
★ 统筹规划涉电用气,促进天然气综合利用
优化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快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提升资源转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推进煤炭清洁化生产利用
★ 推进煤炭绿色开采
坚持“限小扶大、增优减劣” ,培育扶持先进优质煤矿产能,保持合理有效产能规模
推进煤矿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实施煤矿智能化改造,示范引领带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创新与装备推广应用,提升煤矿优质产能比重,稳定民生用能和煤炭兜底保障生产供应水平
到2025年,优质产能煤矿产量比重达到 50% 以上
★ 深化煤炭清洁利用
引导耗煤行业节能降耗和用能替代,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高效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应用,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矿区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高效洗煤、配煤和型煤综合利用技术,探索煤炭地下气化清洁开发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煤炭清洁运输和流通环节清洁监管,在煤炭消费重点地区开展煤炭清洁化利用试点示范
到2025年,煤炭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率达到85%以上
★ 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
健全资源综合开发协调机制,优化筠连和古叙矿区资源开发时序,提升煤层气产业化水平
探索芙蓉等矿区关闭煤矿残存煤层气资源开发,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强化煤层气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煤矿井上下立体化联合抽采瓦斯试验示范
到2025年,煤层气( 煤矿瓦斯) 抽采量5亿立方米,利用量4亿立方米
加强能源安全储备和风险管控
★ 增强油气储备能力
加强全省天然气应急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推进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布局,建成以地下储气库为主、地面 LNG 储罐为辅的 天然气储气设施
到2025年,全省建成储气能力32亿立方米(含 地方政府和下游企业应具备的储气能力11亿立方米) ,建成国家 西南天然气储备基地
加强成品油储备能力建设,落实企业储备主体责任
规划布局国家航油储备基地
★ 健全煤炭储备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 的煤炭储备体系推动煤炭跨省合作,稳定省外煤炭调入
结合煤炭产供需和运输通道等情况,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健全煤炭 储备动用及监测检测等制度
到2025年,煤炭静态储备能力达到450万吨以上
★ 强化电力安全与应急保障
着力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建立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形成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优先在负荷中心、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基地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优化电力调度机制逐步实现风光水互补联合调度及流域梯级综合调度
加强重点城市和用户电力供应保障,推动成都市建设坚强局部电网
建立应急会商机制,加强极端情形下电风险管控,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完善省级及各地区“ 黑启动”方案,提高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处置和电力设施抵御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
★ 完善能源风险管控体系
高度重视防范化解能源安全重大风险,建立全过程闭环监管 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强化供需预警预测,提高形势分析研判与指挥调度能力,提升能源安全风 险管控水平
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 原则,加强油气管网等能源设施保护
强化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
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 持续推进节能降碳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度,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快构建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
鼓励工业领域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持续推进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组织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城镇节能降碳示范、煤炭减量替代等重点工程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 行动,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实行重点 用能单位分级管理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计划
研究编制能源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推进能源分行业分步达峰
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 积极推进电能替代
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供暖供冷、家居家电等领域因地制宜推进电能替代,不断提高电气化水平
持续扩大电能替代规模,重点在燃煤(油、柴) 锅炉窑炉、 港口岸电、电烤烟、电火锅、机场桥载、冰蓄冷、电驱钻井、电驱压裂 等领域实施一批电能替代工程
全面优化充( 换) 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全省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充电桩12万个,总充电功率220万千瓦,满足电动汽车出行需求。
★ 促进分布式能源推广应用
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建筑楼宇、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分布式天然气、分布式新能源,实现冷热电能源就地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能效水平
稳步推进户用光伏发电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新分布式能源发展机制,完善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政策,推进分布式能源公平接入, 鼓励多种市场主体探索分布式能源商业运作模式
培育能源新技术新业态
★ 推动传统能源装备技术升级
持续完善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体系,着力提高传统能源装备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聚焦大容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发电、超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全球领先高效清洁燃煤发电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设备、大型压缩 / 液化天然气(CNG/ LNG)成套设备等领域,围绕核 心材料、核心设备、关键零部件等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能源装备整体性能
★ 促进氢能及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以氢能、新型储能为重点,着力推动新兴能源技术装备发展, 围绕关键技术、核心材料、装备制造等短板弱项,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对接国家氢能规划,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推动氢能技术在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支持成都、攀枝花、自贡等氢能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氢燃料电池多场景应用
推动大规模、大容量、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化学储能技术发展,探索推进化学储能在电源侧、 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商业化应用,不断提升化学储能电站全生命 周期安全管理水平
开展飞轮储能装置技术研发应用
加快阿坝州、甘孜州锂资源开发利用,支持成都、遂宁、宜宾锂电产业基地 建设。
★ 推进智慧能源发展
纵深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智慧能源体系
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
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集成融合,开展面向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新业务应用与增值服务,建立基于能 源大数据的行业管理与监管体系
开展智慧能源试点示范
★ 优化能源产业创新环境
不断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能源科技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促进能源领域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和实证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先进能源技术成果向商业化应用转化
积极支持相关高等院校、能源企业在川设立能源科研机构,鼓励通过细化落实知识产权、资金、税收、金融 相关配套政策等措施,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在川落 户,推动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相关能源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项目合作,推动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
★ 增强城乡能源普遍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城乡配电网智能化、安全性改造,逐步建成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坚强配电网,巩固提升配电网络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配网供电智能化水平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切实消除薄弱环节,构建“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 的农村地区电力网络,强化民生供电保障能力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推动 “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居民和低压用户用电报装零审批、零上门、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事、省力、省钱服 务,推动我省用电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实施好两项改革 “后半篇”文章涉改乡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增强独立光伏供电地区供电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 宜 管 则 管、宜 罐 则 罐” ,有序提升天然气终端覆盖水平
★ 提高农村能源清洁利用水平
强化乡村振兴能源保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
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建设,促进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
积极推进我省黄河流域农牧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探索开展低碳零碳村镇试点示范与推广,促进农村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 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强化企业责任,严控新生沉陷
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存量问题,持续改善矿区民生
推进沉陷区居民避险安置,完善安置区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 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
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依法合理利用沉陷区土地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平台,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推进能源合作
推动川渝能源一体化发展
协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能源规划、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
根据川渝两地电力源网荷储特性、主网架构建、电力流向优化等情 况,加强川渝省( 市) 间电力互济和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 页岩气) 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发挥长宁—威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作用、安岳气田等常规天然气主产区建设支撑作用,打造川渝天然气生产基地
着力建设川渝一体化煤炭保供体系,建立煤炭储备应急保障机制
持续加强区域合作
扩大和深化区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能源技术、能源运输等方面合作,与浙江、江苏、上海等能源需求中心加强战略合作,与相关受端地区签订体现可再生能源“减碳价值” 的送电协议,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性送电机制
推动与西藏、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周 边省(区) 能源合作
加强与西北煤炭供区合作
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能源高端产业聚集区,围绕建链、补链、 强链、延链,开展清洁能源产业精准招商与产业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加强与欧洲、东亚、东盟等的能源 科技和产业合作,支持省内能源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
鼓励在川能源开发企业、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消纳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能源装备国产化水平
支持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 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开展 双边多边合作,对接国际资本,拓展能源市场
建立健全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加快建立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格局
推动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
继续培育售电侧主体,巩固并扩大全省 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成果
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支持第三方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
优化中长期交易组织,建立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价格衔接机制,抓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
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深化输配电 价改革,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研究建立燃煤火电容量市场化补偿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探索龙头水库电站两部制电价机制,保障水电可持续发展
落实抽水蓄能项目两部制电价政策,研究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两部制电价
有序推进县级农网体制改革和独立供区、小水电供区移交划转
开展油气体制综合改革
进一步完善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并加快在页岩气主产区推广,积极拓展到致密砂岩气等领域
推进油气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央地建立合资企业,在资源地就地注册组建省级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推进油气管网独立规范运营,探索省级管网以市 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公司
探索储气设施投融资和运营模式新机制,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合资建设地下储气库
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和储气调峰等辅助服务价格机制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
创新能源宏观调控机制,推动规范有序开发和项目投资建设
加强能源行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能源行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进程,提高行业管理效率
强化资源、环境、安全等 技术标准,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加强对能源市场主体行为的持续性动态监管,防范安全风险
提高能源领域法治意识,推动能源行业依法行政
加快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 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各司其职,加强政务服务和监督管理,及时协调解决 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按照部门职能职责推进相关工作
各市(州) 政 府和能源企业要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 点任务,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能源产业布局、重大能源项目建设、项目审批等应以本规划为重要依据
落实约束性指标目标责任,确保全面完成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交通 运输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制定实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 能源等能源行业专项规划或方案,在发展目标、项目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有效衔接
加强政策支持
加强试点示范和政策统筹,完善能源发展相关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落实有关税费支持政策,推动能源安全储备、能源转型等重点任务实施
完善用地政策,加强能源重大项目实施保障按照“三线一单” 管控要求,加强空间管控,统筹处理好自然保护 地、生态保护红线与能源开发的关系
坚决落实环境影响评估措施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能源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油基岩屑危险废物处置标准,加强资源化利用
强化安全生产
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能源企业主体责任
编制完善能源行业防汛抗旱、暴雨洪涝巨灾抢险处突、地震灾害等应急预案
抓好能源项目安全和质量监督管理,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做好新型储能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水平
健全完善隐患排查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 机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撑水平
完善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评估,建立能源规划实施监管体系,重点监管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建立规划实施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根据本规划统筹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公众参与,提高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水平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能源发展改革和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